
为了一个孩子,选择公益事业
2008年,刚从北京回到家乡创业的蒋周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得知家住丹阳的小学生小景得了脑瘤,小景爷爷患病过世、父亲又遭遇车祸,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小景母亲的身上,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,小景整天闷闷不乐。
当蒋周健了解到小景从小喜欢音乐的情况后,当面承诺免费教她学习古筝,看到小景又快乐起来,暗暗下定决心,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艺术普及到广大群众中,尤其是困难人群,从此蒋周健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事业。
2013年,他在履职调研时发现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“失足少年”有心理缺陷,便开启了“黄丝带帮教”公益服务,他把音乐带进管教所,在管教所开设古筝培训班,让“失足少年”通过学习音乐,丰富这些少年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,培养审美情趣,提高艺术修养,引导少年们走向正轨;在管教所首期古筝班选拔培训16人,每周上课一次,从此,蒋周健每周都会驱车到30多公里以外上公益课,一干就是五年。
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深入,他积极与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反复沟通,最终协商在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特批成立了艺术考点,让更多“失足少年”在管教所内就能参加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,已成功为100余名“失足少年”免费古筝培训,并获取全国艺术水平等级证书。
用音乐做公益,让履职更精彩
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,为了解决广大古筝学子学琴难的问题,他在线上启动古筝“云”公益课堂,在家就能帮助学生免费学习古筝知识,网上累计阅读量达50多万人次。
在助学方面,为了让更多困境儿童安心在学校学习,他在腾讯上开展“99公益日”,不但自己参与,还发动广大志愿者积极为困境儿童募集助学金,先后帮助250余名困境儿童入学、捐赠乐器共计178把。
随着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地,他积极参加“深入推进我市‘双减’工作”调研中,他发自内心地说:“我始终觉得,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‘向善、向美、向上’,从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,播下一颗爱心种子,待人真诚、为人善良,遇到问题积极向上,懂得如何真正的发现美、欣赏美。”
他积极参加乡村振兴、发展乡村音乐教育,通过捐建公益远程音乐教室,让优质的文艺志愿者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,帮助乡村孩子实现音乐梦想。在宜兴市官林镇的墨云楼设立了“周艺公益远程音乐教室”,参与近3000人次。他先后参与了《消除电动车飞线充电安全隐患》《推行参与式治理,构建社区文明新风尚》等协商议事活动,提出《关于缓解我市中小企业用工难的提案》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》等提案,得到有关部门的有效办理,为城市发展建设积极建言献策。
打造爱心团队,厚植为民情怀
为了帮助更多的人,他精心打造“政府基层组织+高校共建单位+专业志愿队伍”志愿团队创新模式,实施项目化、品牌化,率先在镇江市社会组织中成立了团委、妇联、红十字会、文联等基层组织,2023年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首个社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支部——民盟镇江周艺公益服务中心支部委员会,增强志愿服务的凝聚力、广泛性。
他长期关注“一老一小”,在全市推动成立首个妇联执委工作室,开展《孕爱而生 喜悦分娩》志愿项目,定期为孕产妈妈免费讲解孕育和分娩方面的知识,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。努力打造“好手艺志愿服务队”,开展《弘博爱庆重阳 送服务》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,为老人们、弱势群体免费提供修脚、按摩、理发、医疗检查等公益服务,先后还成立了红领巾志愿服务队、青年志愿服务队、职工志愿服务队等界别志愿服务团队。
他为残疾孩子建立了委员远程音乐教室,出版了镇江首部残疾人艺术家作品合集《锦绣人生》;他率先在全市推动成立了首个文艺志愿者协会,联合多个部门,开创了“京口最美文艺志愿评选”活动;他积极助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多元化发展,开启双方校地合作新模式,提升公共文化服务“软实力”,让镇江人民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志愿服务;他为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,每年开展“同心服务周”系列活动,把开展协商议事、收集社情民意信息、社会公益服务融入一体,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难事。
(陈青:市政协教卫体委副主任,梅海飞:市政协教卫体委秘书处副处长)
(来源:镇江政协)